云展览,作为近年来博物馆领域内新兴的一种展览模式,充分利用了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及虚拟现实等前沿数字技术,实现了展览策划、表现手段及内容构成的全面革新。它融合了线上线下的服务,为文物的生动展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,更好地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,逐渐成为博物馆展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为此,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云展览的发展。早在2016年,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就联合发布了《“互联网+中华文明”三年行动计划》,旨在激发文物博物馆单位积极利用文物资源的活力。而到了2021年,中宣部等九部门在《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》中明确提出,要大力发展云展览、云教育,构建起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新体系。本文旨在回顾云展览的发展历程,明确其概念、类型及特征,并就如何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背景下打造高质量的云展览进行深入探讨。
一、云展览概览
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,数字技术开始逐步渗透至博物馆展览领域,为传统展览方式带来了创新,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展体验,并充分发挥了藏品的社会价值。云展览在中国的实践历史悠久。早在1998年,故宫博物院便率先提出了“数字故宫”的构想。随后,各大博物馆纷纷效仿,建立起自己的官方网站,通过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在线发布展览信息,标志着云展览的雏形初步形成。
进入21世纪,博物馆开始探索如何让观众无需亲临现场,仅通过移动平台就能实现沉浸式观展。借助数字全景、三维扫描及虚拟现实等技术,实体展厅被拍摄并转化为三维模型,观众通过移动平台即可在虚拟展厅中自由漫游,享受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。尽管这一阶段的云展览在互动性和展示效果上有了显著提升,但由于资金、技术等条件的制约,其质量仍显不足,多局限于对实体展厅的简单复刻,缺乏深入的知识体系和深度体验,同时在技术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。
2020年,新冠疫情的爆发导致线下文博展览资源受限,而公众的线上文化需求却急剧攀升。为了让公众能够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展览服务,云展览迅速崛起,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。文物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,借助互联网的海量存储、无限互联及智能分析等优势,催生了更多样化的展示形态,不再仅仅局限于实体展厅的复制,而是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,实现更全面的阐释。在后疫情时代,如何结合本馆特色,运用先进数字技术打造差异化、创新性的云展览,充分发挥其价值,成为博物馆面临的新课题。
在云展览的探索过程中,涌现出了诸如“线上展览”、“虚拟展览”及“数字展览”等概念,尽管名称各异,但内涵相近,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,反映了云展览的多元化类型。目前,学术界对于云展览的定义仍在探索之中,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。简而言之,云展览是互联网环境下文物信息集成与数据共享的重要平台,通过虚拟交互和人际互动的方式,向公众传播知识与文化。